很久前读过一个微型小说,只有一句话 -“地球上的最后一个人待在房间里,此时突然响起了敲门声。”之后看过不少末日题材的小说,电影,尽管都不乏娱乐元素和故事性, 但留给我的悬疑似乎无出其右。其实,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是一个亘古疑问。对于现代人,地球与人类的未来,已不再是仅供哲学思辩, 神学执着的遥远命题。在这个资讯发达, 日新月异的年代,未来的轮廓似乎正若隐若现。借助影视传媒,想象力可及的任何猜测都可以被呈现在眼前,供人们审视, 揣摩。
我被 “The Road ” 吸引首先是因为它的电影海报。一对父子携手在风尘里。男孩单薄的身影衬托着父亲雕像般的脸庞和挣扎的眼神。当然还有演员名单里的查理兹·塞隆。
电影忠于原著, 对白都沿用小说的原文。没有交代导致末日的原因,开场就展现残存的人类在植被枯萎,天空日渐灰暗的地球上延续无望的生命。父亲无法劝慰绝望的母亲,保护孩子是他继续求生的动力。故事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展开,父子情深贯穿始终。简洁的对白侧重于生死和好人坏人的话题,简直就是今天父母与孩子日常对话的翻版-只是没了调侃的语境,在一问一答当中跳动着思维交错的火花。影片其实在探讨,当文明的构架轰然坍塌,美好生活的一切包括自然绚丽的色彩,迷醉的音乐, 缠绵的爱情只属于蒙太奇的梦境时, 人对自身人性的拷问。在恐惧的路途中,孩子的存在带来的竟然是希望的变数! 影片的结尾, 男孩在海边遇到另一位父亲。他们从容的对话和交汇的眼神动人心弦。海天的色调依然阴霾,但画面被人性的亮光抹上一缕诗情。
夜已深了, 我还在回想这部电影,还有那个活在当下的人们视为杞人忧天的问题。每天朝九晚五的奔波之后,这是一份多么奢侈的闲情!
November 11. 2010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