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片动物世界里曾叙述过这么一个故事。生活在非洲的一个土著部落擅长捕食猕猴。他们在树洞里放入猴子爱吃的果物。猴子闻到果香,伸手探入洞穴,然而洞口很小,攥紧果实的手就嵌在洞中,猴子此时竟也不肯放手,最后束手就擒。在狡猾的猎人面前,猴子顽固贪婪的弱点使他们成为容易的猎物。
其实,顽固贪婪何尝不也是人的本性。记得孩子两,三岁的时候,我带着他逛超市买圣诞节礼物。好心的收银员送给他一只气球。刚上车准备回家,气球破了,一路上,孩子哭喊着,无视身边的新玩具,却一定想要回原本不属于他的礼物。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不然怎么会有鸟为食亡,人为财死的谚语。在保留许多动物性的同时, 人又摆脱了动物的多种局限。在进化的图谱上,人和猴同源,但各自的轨迹早已渐行渐远。如今猴类始终不能突破进化的瓶颈,脚步注定徘徊在飞禽走兽的世界,而人类由于具备了更高的变通能力及发达的语言,在几十万年前从猿猴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万物的灵长。今天,人类进化的脚步还在继续,借助发明创造,人一次又一次突破生理的极限,在释放似乎无尽潜能的过程当中, 影响和主宰地球及其一切生物的命运。
动物界里永远的纷争就是对食物的争夺, 足已果腹也是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下, 食物于人,就同空气一样理所当然。但是一旦有紧急情况, 人储藏食物的本能就会被唤醒。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在天灾的预警后, 商店里很快就变得空空荡荡的食品货架。古语中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有“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等对人性的概括。在商品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依然有强大的消费欲望。也许反过来说更确切--人无限膨胀的消费欲, 促成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世界。
从古至今的醒世警言都告戒人们--贪欲是万恶之源; 所欲不得乃人生中许多痛苦或烦恼的起因。清心寡欲与适度, 有悖于常态, 所以被称为美德。
看到别人手中鲜艳,漂亮的气球,你会如何反应呢? 你是想, 这个我也要, 但君子爱之, 取之有道。或者,我已拥有许多, 知足常乐吧。还是干脆地认为,有即是无, 无即是有,随缘吧。
12.04.2010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