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13, 2013

度假后遗症

从利马回来一周多了。因为没有时差,仅受过温差影响的生物钟偏差不大,睡一个好觉就正常了。而心境上的平复,就没有开关切换那么简单。旅行中的种种体验,仿佛被储备在了一个蓄电池里,刺激一消失,就开始不知疲倦地释放电波。而这电波可以干扰视觉成像:明明回到了过去的生活,眼前都是熟悉的场景,而脑海里呈现的常常还是远行的画面。这是一种比白日梦更甚,被记忆鬼魅附体的状态。就且称之为度假后遗症。不过,一旦你开始意识到它,离自我康复也就不远了。

人们常说,"度假归来,还需要第二个假期来适应",指的就是这么一段可长可短,因人而异的自愈期。现代人拜交通迅捷所赐,远行已不再是如麦加之旅般一辈子的梦想。有时鼠标一点,第二天就可以飞到梦想之地。同样,从远游之地再返回熟悉的家,快得可以像蒙太奇的场景切换。以进化的观点,这短短几十年虽然时代的剧变, 但还远不足以让人类进化出应对时空快速转换的内部机制。于是,度假后遗症就成了我们的通病。 

在发病的日子里,除了被白日梦扰得无法安心工作,我们还会整理照片,写写游记,甚至制作短片。然后把这些都扔到那些社交网站,为这个隐私泛滥的时代推波助澜。殊不知,那些被文字美化的记忆,PS过的图片,会在朋友心中掀起波澜。如此推广开去, 难怪"羡慕嫉妒恨"已成为最深入人心的网络词汇。

所以,对于发病期间朋友的所作所为,我们要透过表象看到病因和真相。在这个遍布诱惑陷阱,亦真亦幻的世界,是谁的生活最真实,最可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