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一幅八百多年前的宋画,
奇迹一般无损于几异其手的颠簸和连年战乱,
现在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就好比西画里的蒙娜丽莎,
我同样都未亲眼见过,却安心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暂且没有去亲近的冲动。几年前第一次到北京新机场,
恢宏的大厅里一边是长城的巨型浮雕,另一旁,
就是被放大如屏风的清明上河图。二者面对面,呈分庭抗礼之势。
我拖着行李箱从中间穿过,
记得当时就不无惊诧这样一幅薄薄的画卷居然有平视万里长城的份量
。
两年前去逛上海世博会,无奈于汹涌的热浪和人潮,放弃了中国馆。
之后才听说中国馆的镇馆之作也是这幅清明上河图。
现代人用动漫技术把这幅画挪上了360度的环形屏幕,
复活了原画中的近千位人物。当年的翰林张择端画这幅画时,
不仅绘下了丰富的细节,从船身上的铆钉,水面的波纹,
到商市里各类招牌,他更赋予各位人物以心情和平等的角色,
运筹帷幄不逊于今天大场面电影的导演。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处在右侧画头,另一处在画尾。
画头的是驮着木炭就要拐上桥进城的骡队,如田园牧歌一样的景象。
画中间是近郊到京城的一路繁华。在画尾,靠近戒备森严,
咫尺天涯的内城,一位背包的外乡人不得不停下脚步,
留下问询的背影。人们公认这幅画就是古典小说中的红楼梦,
在国画中的地位是首屈一指的。
这个周末,好友相约,
一起来到位于华盛顿首府的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
观赏了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舞剧。
我真是很好奇如何用舞蹈来诠释这幅画的神韵。在小小的舞台上,
来自香港的舞者展示了力与美的极致。
一位温婉惊艳的汴水女神激发了画家的创作灵感,
汴京城内外民众生活的真与美为画家提供了不尽的素材。
于是丹青妙笔一挥而就,从此世间就有了这幅神品。
沉浸在诗化的舞剧里,我禁不住在想,
舞者们青春完美的肌体是否就象征那北宋都市繁华的顶点:
末日前必然要有的狂欢,被遗忘前一定令人迷醉的浪漫。
好在还有这幅不朽的画作,让我们可以透过时光的迷雾,
窥见了画家也同样审视过的人们和物件。
然后惊奇地发现那早已逝去的年代与我们的有多么相似相通。
夜已深,过了桥,沿着华盛顿纪念公路回家。
这条观景路就依偎着流过华府的被称为美国之河的Potomac river。林肯纪念堂,
还有都市的灯火在身后渐行渐远。
车灯照亮了雨后车道上低旋弥漫的雾气,
化不开的是扑朔迷离的夜幕。
我仿佛觉得我们就在一张清明上河图里,
正静静地走在那条出城归乡的路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