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21, 2011

Summer Craving


I once met a colleague who later became a good friend. He is a few years older and a skillful soccer player. When he first came to the States, his sole hobby was to watch NBA games on TV. He enjoyed it so much that he not only grasped all the basketball jargons, but also drastically improved his English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Then Jordan announced his retirement. Being an avid Jordan fan, he slid into depression which nearly destroyed him. Luckily, he was young and resilient. He said he was like a drug addict experiencing the excruciating withdrawal symptoms. We met regularly for lunch. In his lunch box, besides the Asian-style lunch his wife packed for him, there was always one can of coke. He told me that he could not understand the way American spends money. Take the vending machine for example, who, in their right mind, should buy those pricy drinks? Gradually he came to term with it, but he was genuinely surprised when he first saw polite janitors buying drinks everyday from the vending machine nearby his office.
Occasionally I spot people replenishing their drink stocks in the refrigerator, presumbly as a way to avoid daily trip to the vending machine and of course the rip-off that goes along. But more often, I see the continuous traffic near the machine. A middle-aged coworker saves every can and uses them to decorate his cubicle. Whatever a masterpiece he had in his mind was shattered by the recent 5.8 magnitude earthquake. He just started all over and did not seem to be too upset about it. Another tall and slim lady coworker wears skirt everyday regardless the season or weather. Everyone can recognize the tapping sound from her high heels, which is neither too loud nor too fast but rather soothingly rhythmic. We often come across in the bridge leading to the next building and the nearest vendor. With a diet coke in her hand, she always greets me with a fleeting smile, which I at first interpreted as some sort of complicity, but now no more than an innocuous muscle reflex.
My friend’s craving for classic coke was all year round. But mine is seasonal. One summer, I carried a whole pack of coke and placed it in my office. I could reach it just by turning my chair. The convenience eerily dialed down my thirst. The 12-can pack lasted the whole summer. From then on, I decided to let the vending machine take care of my summer craving. During either an unbearably boring afternoon or a crazily busy working day, I wait for the mysterious desire to spark and to push me leaving my desk. Simply by holding a flattened dollar bill or a few quarters, I can switch course and be charged with a new mission only requiring a laser-like focus. Starting from the dropping sound of a chilled can, a sequential sensual experience ensues.  However, the expected course would go awry as the drinks were swapped as the result of sloppy loading. Or worst yet, shocked by an out-of-stock sign for your desired flavor in one vendor after another, the otherwise pleasure excursion turned into a desperate odyssey.
We know that kids and vending machine are happy to see each other. And I savor every possible opportunity to ruin their bonding. This double standard does not seem to bother me at all. Learning how to become money-smart is one thing. Too much good thing too soon & too easy spells trouble for your kids. As for adults, however, the happiness we have long pursued and still pursuing, of course, should not preclude those petty instant satisfaction.

Friday, October 7, 2011

致命的缺憾


每个人都明白死亡无可抗拒。乔布斯在不到两个月前,通过他的离职短信,公告天下这一天的临近。他卸下重担,并非激流勇退,而是不舍地告别至爱的苹果。他挥斥方遒的一生, 在万众瞩目下, 戛然而止。没有惊诧,只有悲凉。
唯有他可以手持苹果的新作品,不吝赞美之词,而无人反感。因为人们相信追求卓越的他与生俱来的鉴赏力。
无处不在的乔布斯的黑白遗像很快将从视野里消失,苹果专卖店中为纪念他而暂时熄灭的苹果图灯将再度明亮。然而,当苹果的缺口分明成了乔布斯的黑色头影,这无人能填补的人形空白已在暗示苹果终将暗淡的未来。
陨落的天才,杳如驾鹤西去的故人, 一去不复返。盛衰之律, 万物皆然。

Wednesday, September 21, 2011

男孩故事(下)

男孩故事(上)

小弟与哥哥不同, 出生时就有兆头。他足足九磅重,第一眼看上去比哥哥满月时还结实。哥哥两个月后开始睡整觉,而他却等到两岁多。相比他急着要奶喝时的蛮横,哥哥的急躁只能算是斯文。论星座,哥哥是安于现状,脚踏实地的魔羯,而他是我行我素,天马行空的小白羊。人们常说,三岁见老。回想起来最典型的例子真的就发生在他三岁时。一个周末的晚上,大约十点来钟了,哥俩还在房间里玩游戏。他们用积木搭成战场,将星球大战里的未来战士,机器人,各类动物模型,和日本卡通里的武士混编成敌我军队。听着他们不断发出的模拟撕杀的奇怪声响,我终于有些不耐烦了:“早已经过了睡觉时间,不能再玩了!”他俩显然玩性正酣,哥哥抬起头来,一脸恳求地说, “明天是星期六, 我们再玩会儿嘛。”我站在门口,摇头维持原判。此时小弟也抬起头,突然像刮起一阵没有任何预兆的狂风,在地毯上打起滚来,嘴里呜咽着 “不要 不要!”我心头一颤,顿时无语,扭头准备走出房间。就在我离开的一刹那,哭闹骤停,世界太平。随后立即又有声音传来,他压低了的嗓门依然宏亮:“哥,还是我厉害吧!”惊谔之余,我倍觉疲惫。知子莫如父吗?我怎么突然会觉得从此他的喜怒哀乐在我眼里都只是表象? 当然,他毕竟还只是孩子。就像如来眼中那只通体透明的毛猴子,就算有通天的本领,想必一时还翻不出我的五指山。

为人父母之难,挑战其实并不在于能否了解孩子的性情。小小生命从襁褓中走出,一举一动, 一颦一笑,早已稔熟于心。而在于如何根据孩子的品性,有所为,或有所不为。但何为最好却难以定论。由于孩子秉性天资各异,从理智上来说不应互为对照。

大概因为是弟弟,小弟的业余科目都比同龄的孩子慢半拍。游泳属于生存技能,没有逃避的余地,他还在硬着头皮坚持。用他自己的话说,I just want to get it over with。他画画还没入门,对学中文没兴趣。谈起学钢琴,他一直推脱。哥哥几天前半真半假地督促他:“小弟,你该开始了! Every Chinese boy plays piano, it's a rule. You can not break the rule!英文部分模仿的是刚从同学那儿学来的印度口音,惟妙惟肖的语调转移了每个人的注意力,笑声里,一个原本“紧迫”的话题又无疾而终。

小弟察言观色的本事似乎与生俱来,童言稚语里常有思索的火花。他满脸的调皮样,无法不让我爱怜。他那些在不经意时提出的问题,惹人开怀,令人遐思。小小男孩的世界,我也曾经有过。那儿有简单模糊的逻辑,返璞归真的纯净。若无纷扰, 那里还有天底下最多的时间,任他的想象驰骋。

Wednesday, September 14, 2011

男孩故事 (上)


几个星期前收拾书箱,翻出一本旧书: Real Boys : Rescuing Our Sons from the Myths of Boyhood . 作者是哈佛医学院的一位儿童心理学家。不知受过哪一季的潮气,书的边缘隐约有些水渍。平装的书页没有一丝皱折,显示不出被读过的痕迹。当年初为人父,或许是因为一时忐忑,鼠标一点就从亚马逊取得这部真经。可还是应了那句“书非借不能读”的老话,很快就把它遗忘在视线之外。十年当中,搬家五,六次,此时它不离不弃又出现在眼前,一时顿有些岁月弹指一挥间的恍然。接下来好几天,我有空就翻看这本书,居然发现作者临床千例后得出的观点大致与我的不谋而合, 而我充其量只有n 等于二的经验。不过,这份窃喜很快就被现实中的新问题抛到了九霄云外。
“爸爸,你最近是不是在读一本 Parenting book?”十一岁的大儿子在饭桌旁发问。
“你怎么知道的?”其实我并不奇怪。那本书就摆在沙发边的茶几上,“Real Boys 两个大大的红字就印在封面上。
他狡黠地一笑,"You need a parenting book for us, and I feel embarrassed.
Feel embarrassed? For you or for me?孩子的问题似乎有所针对,我不可掉以轻心。
"Of course, for us! But, aren't we good enough already?"
原来孩子不是在怜悯我,我舒了一口气,“我读那本书不是因为你”,看着一旁一言不发,似乎在专心用餐的小弟,我略微停顿了一下,“而是因为他。” 话音刚落,我突然像暴露了自己的潜意识一般,开始不安起来。
You see! Baba reads the book because of you!,大儿子十足一副大哥哥的口气。小弟那张原本事不关己的脸突然变得无比生动起来,筷子往桌上一扔,嘴角朝下一抿,骤然变小的双眼迅速地视一周,没错,此时每个人都在看着他。他的面部浮现出委屈的皱折,随即泪水涟涟。太太赶紧上前,抚摸着他的双颊,  就像安抚一只毛绒绒的宠物。
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潜意识。对于相差四岁,但外貌,性情迥异的弟兄俩,我一直试图公平对待。本该是晚饭中的轻松插曲在最后却因为我而荒腔走板。Indeed, I failed.

男孩故事 (下)

Friday, September 2, 2011

失意的男人

Rock Bottom 是一家连锁啤酒巴,兼售传统的美式食品,如汉堡,三明志,色拉,甜点之类。第一次光顾要回溯到十多年前。那时我还在研究院,一次与同学来华盛顿开会,住在 Bethesda 地铁站附近的小旅馆。不远处就是这家挂着红色招牌的酒馆。由于它就地自酿啤酒,索性就将酿造过程中的巨大器械和管路陈列在院墙内外,自成景观。接连好几天,黄昏至午夜,我们都在那儿喝各色鲜啤,直到一天有人提议应该换换口味。于是大家开始穿街走巷,七转八拐之后,在眼前赫然出现的居然还是这家挥之不去的酒巴。再次推门,鱼贯而入时,同行的那位荷兰小伙冒出一句:I think we really hit the rock bottom today”我这时才恍然大悟,明白了酒巴名字的由来。当人不小心跌入生活的低谷,除了借酒消愁,罗列颓废的理由,多么需要一处温暖,一点儿诙谐。于是乎就有了这么一个名字干脆响亮的绝妙去处。当然“酒家何处”并非只是失意者的问询。人生得意时,不也常金樽对月,在醉意中消融富贵荣华终成空的万古之愁?
我自己当然也有失意时分,只是那些小小得失成败的往事大都不值一提。不知为何,脑海里却有两幅失意者的形象,碰上了,就挥之不去。
一位是影片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1999)中的男主角雷斯特。他厌恶自己的工作,被事业型的妻子冷淡,与女儿隔阂已久,并且由于无法掩饰对女儿的同学安琪的爱意,而遭女儿鄙视。在世人的眼光里,他深陷中年危机,以任何标准来看都算不上一个成功的男人。人生失意如此,他却因为这份看似畸形的情欲,而挣脱了世俗的蕃篱。他发现了生活中其实无处不在的美,也许是活色生香,青春健美的肌体,也许是邻家男孩录下的随风起舞的槊料袋。他开始以自己的方式拥抱生活,甚至在死的时候,眼神中流露的是满足,而非绝望。
另一位是影片 Passion  Play2011)里的爵士乐手纳特。他生活落魄迷濫。卑微的生命即将在一声枪响中结束。而死亡临近时的幻觉把他带入了一场新的历险:他枪口余生,在沙漠边缘的马戏班里遇到长着一对翅膀的美丽女子莉丽(Megan Fox)。他们的命运自此交织,踏上了一段有关价值,信任,爱情的逃亡之旅。在影片最后,莉丽载着他飞越城镇,飞越山谷,在无边无际的幸福中,他看见了自己已经冷却僵硬的尸首。这并未真实发生的一切,原来只是濒死时的灵魂之旅。他灰暗寂寞的生命却因此获得一丝光亮,一声叹息。
这两部电影,前者影评极佳,各类大奖如探囊取物;而后者却恶评如潮。在我看来,两部电影勾勒的失意男人都绝非励志人物,但他们的生命由于对美的向往而变得有了意义,有了尊严。所以不要随便看轻你眼中失意的男人,生命的意义其实有万千可能。

2011. 9. 2

Wednesday, August 31, 2011

邂逅村上春树

周刊纽约客 (The New Yorker) 上的短篇小说一般不会让我失望。但偶尔也会碰到文字艰深,寓意深奥的作品,一旦半途而废后,就不大会再有从头拜读的兴致。最新的一期上刊登的是一篇译作,故事大约发生在现代的日本。随着流畅的文字,我很快就进入了故事的氛围当中,可奇怪的是,这种氛围似曾相识。等读到那一段关于乘客迷失在猫镇里的叙述时,眼前又浮现出类似于宫崎骏的"千里千寻"中的卡通景象, 这时候, 我已完全肯定这是一篇曾经读过的故事,只是一时想不起出处。一直等到故事完全顺着我记忆里的轨迹结束时,我才确定这些记忆中的重叠来自于两年前在北京机场随手买来的一本小说, 村上春树的 1Q84
纽约客上只有9 页纸的短篇节选自这部三部曲的小说。而1000余页的完整英译本, 要等到今年10月才出版。这可比我读到的中文译本要晚两年多。考虑到原版 2008 年才在日本问世,这是否也算中国速度的一个例子?当然,版权与译文质量不在讨论的范围之内。
村上春树是一位深受西方文化影响,早年想逃离,最后又回归日本文化传统的作家。他因为一部描述儿女情欲,小资情调的“挪威的森林”成为最走红的当代日本作家。他曾经说过:“写小说很有挑战,而讲故事却很享受。如果写小说如构筑森林,那么, 写短篇故事就如设计一座花园。”他的文字幽默, 深刻, 简洁的文字富有韵率, 充满想象力的细节描写常有图画般的质感。从两年前机场书店热销架上的中文译本, 到最近呼之欲出, 众人期待的英译版本,可见村上春树的作品同在东西方世界的影响力。

他是一位勤奋的作家。我很庆幸偶然撞入了他耕耘的花园和森林,那儿的景致不一般。
2011.8.31

Wednesday, August 24, 2011

震在午后

不知从何时起,日子便以星期为单位向前滚动,转眼间季节交替,然后又是新的一年。其实分分秒秒的绝对值并无改变,而时光投影在心间,却呈加速度地流逝,宛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逐渐在记忆里淡化成空白,只留下一些不知为何而突屼的片段,漂浮在回忆的河水上,让人不禁又弹响“逝者如斯,人生如梦”的老调。
这个将去而未去的夏天,又让我重温了许多关于炎热的记忆。知了的鸣叫,夏虫的飞舞;青绿转枯黄的草地,晴朗又无常的天空;晨露在阳光中蒸发,树影随夕阳被拉长。甚至还有久违的足球带来的欣快及疲惫。
然后就是这场地震。我被陷在座椅上,一直仰望天花板,三秒, 还是十秒,突如其来的眩晕强化了对时间的错觉。等置身于室外,汇合到穿戴整齐的人群中间, 面对毫发无损的建筑物, 我分明感觉到,大脑正对所有细节进行回放,编辑,意念的潮水钝化了对空间的触觉。
这场地震强度之大足以惊动千万人,但在破坏力上打了个仁慈的折扣。一场算不上劫难的午后历险,带给人兴奋的体验多于劫后余生的恐惧。它发生在一个云淡风轻的夏日,就如一场午后的雷雨,来去匆匆,在天地间几乎没有留下痕迹。
2011. 8. 23

A 5.8 magnitude earthquake in Virginia is felt in Maryland and many states in the east coast.It happened around 1:51 p.m. Tuesday.

Wednesday, August 10, 2011

文化快餐

管每周都去吃一次麦当劳,我从来没觉得文化快餐自己的读书习惯有什么联系。直到不久前因为孩子的一个提问,我才意到自己多年来的文化给养其实大都自文化快餐。孩子三年级Harry Porter,到在小学毕业了,睡还会常常翻看喜的章。一天他捧着书问道:“爸爸,候最喜欢读的小是什?”我的眼前顿时出一大箱小人连环画,而令我汗的是在儿时记忆里,居然就有完整地读过一本小这个记录保持到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才被一本大版的射雕英雄打破。
,我从小在文学上营养不良,无于博的境界,除了要归咎于文理分科导致的补给上的失衡外,也因为古今中外的典小都早已被改影,而且所有的畅销说几乎无一例外地,很快就有影版本。其茶不思地咀嚼名著,我可以选择只花十分之一或更少的时间,去欣赏浓缩后声色俱全影像。然有触动,回过头来找原著。印象最深的例子是一部近半个世纪前的电影: 一只知更 To kill a mockingbird1962)。大, 五年前,Netflix 得到"你可能会喜欢这部电影"的推荐,并非十分情愿地来这部黑白片,但即就被故事和派克的表演所吸引。之后才知道,影改于美国高中生耳熟能的同名典小。而且,派克本色出演的那位父兼律,不仅是慈和正的化身,也是他幕生涯里最为自豪的角色。生长在南方小镇的女作家 Harper Lee 于1960 发表了这部小说,初试啼声便成绝响。如今她已年届八旬,却不再有新的作品问世。几天前又一次捧起它,我在字里行间玩味文字的皮与智慧,似乎捕捉到了她挥洒自如的述中浑然天成的美。我甚至始明白酷爱写作的她,为至今不再发的作品:知更是一颗读者珍爱,至真至善至美的宝石,也是一座无法再逾越的高峰。不能容忍人们将她其他作品的怕一点的相平庸,与这典相联系
我得承知更是我在每天取的文化快餐里,偶尔才能上的美味。它就如一颗余味悠的橄。每我迷失在网络林,无法食或消化不良,我的味蕾就渴望橄香。就把篇不起眼的博文放上文化的祭for my sanity 在吐
810 2011

Friday, July 15, 2011

亚特兰蒂斯,Atlantis!

孩子们从夏令营回来说,他们上午先看完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发射的实况转播,然后成功发射了耗时一周自制的火箭。不确定他们对发射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比谁的火箭飞得高,且下落时又不被挂在离操场不远处招摇的树捎?过去我看完精彩的足球转播,就按捺不住踢球的冲动,似乎非亲历亲为的畅快淋漓不能够平息刹那间血液的沸腾。夏令营在时间上的精心安排,是否也已点燃孩子们的热情,从而仰慕那更高更远的目标?
随着亚特兰蒂斯号的这一次发射,航天飞机时代的帷幕正缓缓落下。上个世纪登月成功后,美国宇航局需要下一个宏大的目标,于是航天飞机的计划应运而生。宇航员们把航天飞机的发射称为蝴蝶绑在子弹上的旅行。精致脆弱美如蝴蝶的载人航天飞机把命运托付给风驰电掣的火箭,内含的风险在航天飞机时代开启时无疑被低估了。弾指一挥的三十年,地球上已有太多的变化。而外观上几乎没有什么改变的航天飞机从1981年第一次发射至今,已在大气层中穿梭百余次。在欢呼的时刻,它激发人类的勇气与豪情;在心碎的瞬间(1986的挑战者号和2003的哥仑比亚号),它又给人留下无法摆脱自身及机器局限的叹息。
几天之后亚特兰蒂斯号将最后一次挂着减速伞,安全返回。然后将被陈列在华盛顿的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美国的航天计划何去何从,人们还在争论中。这一本书合上了,却催发读者更多的想象和好奇。没有人怀疑,在人类的太空梦中,亚特兰蒂斯号的最后升空与凯旋仅是一个开始的结束(The end of a beginning)。

2011.7.8

Friday, July 1, 2011

道阻且长

这星期里连续两天,我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专注于一场众人瞩目的听证会。熟悉事件来龙去脉的同事都说, 听证会算得上业内十多年来最富争议的新闻,不容错过。
听证会的焦点是关于当今世界销售额最高的抗癌药- Avastin” 是否对晚期乳腺癌有效。陈述正反证词的双方是“Avastin” 的发明者罗氏药业旗下的 Genentech 和美国联邦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新药部的官员。有投票权的六位顾问包括医生,学者,生物统计教授,和病人权益代表。
Genentech 派出研发部门高层的决策人员和精干的律师团队。他们在陈述理由中特别强调病人的利益,因为他们认为 Avastin 对某些病人有效。会场里有一批从全美各地赶来的病人及家属。她们的出席,提醒人们在苍白枯燥的统计数字之下,其实有无数鲜活的个体生命。她们宣称 Avastin 让自己生命延续的声音两天里一直回响在会场, 为原本白热化的理性辩论增添了情绪的变数。Avastin 每年在美国以大约$100,000/年的价格被用于近20,000 例晚期乳腺癌病人。没有人会否认 Genentech 在竭力维护其主打药品而不惜向FDA权威挑战背后的商业动机。
在双方的书面陈词之外,是短兵相接的问答部分。在我看来,如此实战场景绝不逊色于电影里任何精彩的法庭辩论。双方都出言谨慎,近乎字斟句酌。在坚守自身立场的同时,对另一方深思熟虑的攻击,几乎只是点到为止,而力道重在弦外之音。
最终,六位顾问投票一致认为Avastin 对晚期乳腺癌不够安全和有效。一位顾问在解释自己的立场时提到他进医学院时的誓言,第一条就是“不伤害病人”,而 Avastin 给一些病人带来的是致命的副作用。有投票权的那位病人权益代表说,许多人都希望 Avastin 成功, 但现有临床数据表明它令人们的希望落空。她当然听到了会场中因为Avastin 而重生的病人们的声音,但她也代表众多因受 Avastin 伤害而早已不在人世的病人们。投票过程中,七位支持 Avastin 的病人一直手牵手站成一排。投票揭晓时,她们无法掩饰激动和愤怒,而这一切情绪的宣泄都被捕捉入早已在一旁等候的新闻摄像镜头。
听证会的裁定无疑是理智超越情感的胜利。我迈着迟缓的脚步离开,大厅里不见一丝胜者的喜悦。Avastin 对晚期乳腺癌的疗效悬于一线之间,再次说明凡药皆毒,及了解个体差异对于癌症治疗的重要。在尼克松总统向癌症宣战,颁布联邦抗癌法案将近四十年后的今天,Avastin 希望破碎的例子提醒我们征服癌症的道路依然漫长。

2011.7.1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business/federal-panel-says-cancer-drug-avastin-ineffective-for-breast-cancer-in-high-stakes%20hearing/2011/06/29/AGippzqH_story.html

Friday, June 10, 2011

夏花为谁开

几个月前, 时代杂志刊登了一篇题名“永生于2045”的封面文章。文中介绍了一个以 Ray Kurzweil 为先锋的未来学派。他们确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科技的加速发展,人脑将与电脑融合。那时机体将具有强大的修复再造功能。那时的人类,死亡不再是生命的必然终点,而只是缤纷生命里的一个自由选项。这是一个离经叛道的预言,它颠覆了有生即有死这条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定律。对很多人来说,它不过是一群极度自信的学者对人类未来一厢情愿的痴迷设想。但同时,支持这个预言的前提又合乎历史轨迹, 似乎经得起细致的科学推敲。透过他们手中的水晶球,我看到了一幅扑面而来的玫瑰色的人类远景,禁不住也心驰神往。
病榻里的母亲日渐消瘦。第二次回去看她时,我的行囊里就塞着 Kurzweil 的那本厚厚的名为 “极点临近(Singularity is  near)”的未来宣言。此时母亲已无力自由走动。一天我小心翼翼地对母亲说:“妈,你信不信,未来人可以不死。”母亲未置可否,只是淡淡地说,“我只希望这一切早点儿结束。”她的回答打消了我进一步与她讨论这个话题的念头。在病痛的折磨下,母亲固然有对生的留恋,但她从来没有流露出对死神的一丝畏惧。
母亲出生在1945年的重庆,时值抗战惨胜后的十月。在襁褓中她幸运地喝上外公想尽办法弄来的进口奶粉。她的花季开在祖国的大西北:新疆,甘肃,和陕西。在母亲的叙述中,她的辉煌岁月在学生时代,美好但短暂。我不知道母亲的同龄人中, 有多少人在回顾一生时会如此感喟?当他/她们意气风发地走出校门,就被卷入谁主沉浮的时代洪流。其间有多少错失的机会,浪费掉的潜能?
母亲最后的六个月里父亲一直相伴。在她平静辞世的当天,我在电话里呼唤“妈妈,妈妈!”她神智清醒但已无力回答。弟弟和我来不及万里奔丧,是我们的终身遗憾。但父亲说这是妈妈的遗愿。在病床上,母亲曾对我们哼唱: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当时我们只有含着泪,心里全是 “父母在不远游 ”的欠疚。
我又呆坐在窗口,看着骄阳暴晒下渐失青翠的后院。齐着窗台高的那一排平整的灌木枝头,几天前零星的花蕾,此时已怒放成一片耀眼的洁白。我对孩子说:白色的花开, 是对奶奶的纪念。那本关于未来和永生的大部头,已被我塞在书架上,不知何时再翻阅。
2011610

: 母亲201163日夜11时半辞世。但愿去天国的路上,她不再有尘世的牵挂和忧伤。

Friday, May 20, 2011

纽约,纽约

有人说,纽约的生活不代表美国。也有人说,如果你爱一个人, 就送他去纽约;如果你恨他, 也送他去纽约。还有人说,随着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纽约的黄昏将至, 所有的辉煌将成为记忆。
曾多次透过飞机的弦窗俯瞰纽约,这是一座你可以敬而远观的城市。它包容世间万象,孕育万千可能,已至于任何形式的亲近之举,都已无法再改变你对它的了解,或增减它在你心中的份量。
好友一家常驱车去纽约。一个新年夜,他们穿过繁忙的百老汇大街。后座上的四岁男孩,突然打破车内的寂静:“我好喜欢纽约。有那么多高楼,还有头发长长的漂亮阿姨。”孩子的独白有趣地折射出纽约对不谙世事的男孩的原始魅力:雄伟的城市轮廓, 还有闪烁着异性柔美的街景。
当然,纽约的魅力远不止这些。在世界各地, 大写的NY是一个无须翻译,象征财富与自由的符号。作为一座兼容并蓄的大熔炉,它的呼吸与脉搏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城市更强劲。
许多电影和小说都以纽约为背景。电影“纯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 1993)的导演 Martin Scorsese,就生长在纽约。纽约厚重纷繁的往事是他创作的源泉,其中包括那部描述纽约早期历史,并把暴力美拍得令人窒息(a beautiful mess)的“纽约黑帮”(Gangs of New York2002)。
纯真年代的故事源于同名的小说。作者 Edith Wharton 1921年因为它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小说奖的女作家。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纽约,在第五大道周边生活的纽约精英们,衣食无忧,但仿佛有一道无形的网在束缚着他们的日常行为。那还是一个血统重于金钱,保守思想占绝对上锋的年代。一男两女三位主人公之间演绎了延续他们一生的三角之恋。其实类似的“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故事在哪儿都在发生, 而三位演员十分成功地塑造了各自的角色,表演血肉丰满,富有张力;影片画面唯美,是令人难忘的佳作。

Wharton 给这部小说取名为“纯真年代”,小说第一版的封面是写意青春浪漫的红色。在1920年出版时, 小说里作者曾经熟悉的纽约生活已渐渐远去。她怀旧的笔触,在时代巨变中急步向前的纽约人心中得到共鸣。近一个世纪过去了, 这部小说早已成为纽约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记录了那个优雅与荒诞并存的年代。它所描述的错失之痛, 残缺之憾打动了一代代的读者。故事的结尾,已经苍老的男人从纽约来到巴黎。在飞鸟来去的街角,他的思绪在回忆的时空里激荡,可他还是选择了怀念而不是相见。在他远去的蹒跚背影里, 是领悟后的平静和洒脱。
无数这样的人物故事汇成了纽约往事的大河。无论它的未来会怎样,独一无二的纽约,在聚焦它的文字与镜头下, 早已成为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