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业人士应该都明白大分子药物如果口服,一落入肠道,就和肉汤,蛋汤的命运一样。所以为了能把这些药物送入血液循环从而实现药效,迄今为止人们都是凭借针头,实施静脉,皮下,或者肌肉注射。虽然这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针头,偶尔会令人头皮发麻,甚至催生受刑的幻觉,但对于一般患者而言,恐惧只是暂时的,不久就习惯成自然。不信,请随便问一位糖尿病人。
要知道,便利的口服制剂,如能保证药效,是一切剂型的首选。药学家们,既然被冠以"家"之名,当然无法安心屈从于这个"大分子药物不能口服"的药学定律。好几辈学人(也包括曾经的我)在历尽无数的失败后,多年以来依然在上下求索。今天我十分欣喜地读到居然有家公司宣布已成功地在动物体内实现蛋白药物的有效口服。
于是我一定要探求究竟,如此通关之举究竟基于何等神思妙想?从有限的文字报道里,我窥出如下端倪:这种大分子口服采用的是一种专利胶囊。进入肠道之后,胶囊紧贴肠壁,在某种物理化学反应后,胶囊里载有的如弹簧般的装置将几只细微的针头弹出,穿过胶囊膜,正好够扎透肠壁的细胞膜(不是整个肠壁,否则就是肠穿孔),药物就被肠壁里的毛细血管吸收,而进入肝脏,进而是整个血液循环。
探得究竟后,我的兴奋却冷却了下来。这个所谓的创新的确匪夷所思,但还是摆脱不了针头情结。而且肉眼都看不清的针头似乎更让人不寒而栗!我想像着长满针头的胶囊在肠道里游走,不由得又想起了刺猬。。。
当然类似的疑虑,无法阻挡 Google 风投对这家公司的入注。谷歌风投完全有足够的财力继续撒网,这家公司用动物数据圈到的钱就要砸向临床。不管希望多么渺小,大家都要一起赌。就和没买彩票,梦都没得做的道理一个样。不能说当今新药研发已是穷途末路,但大家都渴望奇迹,有此愿望,并无畏前行的,就是敬业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