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故事(上)
小弟与哥哥不同, 出生时就有兆头。他足足九磅重,第一眼看上去比哥哥满月时还结实。哥哥两个月后开始睡整觉,而他却等到两岁多。相比他急着要奶喝时的蛮横,哥哥的急躁只能算是斯文。论星座,哥哥是安于现状,脚踏实地的魔羯,而他是我行我素,天马行空的小白羊。人们常说,三岁见老。回想起来最典型的例子真的就发生在他三岁时。一个周末的晚上,大约十点来钟了,哥俩还在房间里玩游戏。他们用积木搭成战场,将星球大战里的未来战士,机器人,各类动物模型,和日本卡通里的武士混编成敌我军队。听着他们不断发出的模拟撕杀的奇怪声响,我终于有些不耐烦了:“早已经过了睡觉时间,不能再玩了!”他俩显然玩性正酣,哥哥抬起头来,一脸恳求地说, “明天是星期六, 我们再玩会儿嘛。”我站在门口,摇头维持原判。此时小弟也抬起头,突然像刮起一阵没有任何预兆的狂风,在地毯上打起滚来,嘴里呜咽着 “不要, 不要!”我心头一颤,顿时无语,扭头准备走出房间。就在我离开的一刹那,哭闹骤停,世界太平。随后立即又有声音传来,他压低了的嗓门依然宏亮:“哥,还是我厉害吧!”惊谔之余,我倍觉疲惫。知子莫如父吗?我怎么突然会觉得从此他的喜怒哀乐在我眼里都只是表象? 当然,他毕竟还只是孩子。就像如来眼中那只通体透明的毛猴子,就算有通天的本领,想必一时还翻不出我的五指山。
为人父母之难,挑战其实并不在于能否了解孩子的性情。小小生命从襁褓中走出,一举一动, 一颦一笑,早已稔熟于心。而在于如何根据孩子的品性,有所为,或有所不为。但何为最好却难以定论。由于孩子秉性天资各异,从理智上来说不应互为对照。
大概因为是弟弟,小弟的业余科目都比同龄的孩子慢半拍。游泳属于生存技能,没有逃避的余地,他还在硬着头皮坚持。用他自己的话说,I just want to get it over with。他画画还没入门,对学中文没兴趣。谈起学钢琴,他一直推脱。哥哥几天前半真半假地督促他:“小弟,你该开始了! Every Chinese boy plays piano, it's a rule. You can not break the rule!”英文部分模仿的是刚从同学那儿学来的印度口音,惟妙惟肖的语调转移了每个人的注意力,笑声里,一个原本“紧迫”的话题又无疾而终。
小弟察言观色的本事似乎与生俱来,童言稚语里常有思索的火花。他满脸的调皮样,无法不让我爱怜。他那些在不经意时提出的问题,惹人开怀,令人遐思。小小男孩的世界,我也曾经有过。那儿有简单模糊的逻辑,返璞归真的纯净。若无纷扰, 那里还有天底下最多的时间,任他的想象驰骋。
Wednesday, September 21, 2011
Wednesday, September 14, 2011
男孩故事 (上)
几个星期前收拾书箱,翻出一本旧书: Real Boys : Rescuing Our Sons from the Myths of Boyhood . 作者是哈佛医学院的一位儿童心理学家。不知受过哪一季的潮气,书的边缘隐约有些水渍。平装的书页没有一丝皱折,显示不出被读过的痕迹。当年初为人父,或许是因为一时忐忑,鼠标一点就从亚马逊取得这部真经。可还是应了那句“书非借不能读”的老话,很快就把它遗忘在视线之外。十年当中,搬家五,六次,此时它不离不弃又出现在眼前,一时顿有些岁月弹指一挥间的恍然。接下来好几天,我有空就翻看这本书,居然发现作者临床千例后得出的观点大致与我的不谋而合, 而我充其量只有n 等于二的经验。不过,这份窃喜很快就被现实中的新问题抛到了九霄云外。
“爸爸,你最近是不是在读一本 Parenting book?”十一岁的大儿子在饭桌旁发问。
“你怎么知道的?”其实我并不奇怪。那本书就摆在沙发边的茶几上,“Real Boys” 两个大大的红字就印在封面上。
他狡黠地一笑,"You need a parenting book for us, and I feel embarrassed.”
“Feel embarrassed? For you or for me?”孩子的问题似乎有所针对,我不可掉以轻心。
"Of course, for us! But, aren't we good enough already?"
原来孩子不是在怜悯我,我舒了一口气,“我读那本书不是因为你”,看着一旁一言不发,似乎在专心用餐的小弟,我略微停顿了一下,“而是因为他。” 话音刚落,我突然像暴露了自己的潜意识一般,开始不安起来。
“You see! Baba reads the book because of you!”,大儿子十足一副大哥哥的口气。小弟那张原本事不关己的脸突然变得无比生动起来,筷子往桌上一扔,嘴角朝下一抿,骤然变小的双眼迅速地扫视一周,没错,此时每个人都在看着他。他的面部浮现出委屈的皱折,随即泪水涟涟。太太赶紧上前,抚摸着他的双颊, 就像安抚一只毛绒绒的宠物。
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潜意识。对于相差四岁,但外貌,性情迥异的弟兄俩,我一直试图公平对待。本该是晚饭中的轻松插曲在最后却因为我而荒腔走板。Indeed, I failed.
男孩故事 (下)
Friday, September 2, 2011
失意的男人
Rock Bottom 是一家连锁啤酒巴,兼售传统的美式食品,如汉堡,三明志,色拉,甜点之类。第一次光顾要回溯到十多年前。那时我还在研究院,一次与同学来华盛顿开会,住在 Bethesda 地铁站附近的小旅馆。不远处就是这家挂着红色招牌的酒馆。由于它就地自酿啤酒,索性就将酿造过程中的巨大器械和管路陈列在院墙内外,自成景观。接连好几天,黄昏至午夜,我们都在那儿喝各色鲜啤,直到一天有人提议应该换换口味。于是大家开始穿街走巷,七转八拐之后,在眼前赫然出现的居然还是这家挥之不去的酒巴。再次推门,鱼贯而入时,同行的那位荷兰小伙冒出一句:“I think we really hit the rock bottom today!”我这时才恍然大悟,明白了酒巴名字的由来。当人不小心跌入生活的低谷,除了借酒消愁,罗列颓废的理由,多么需要一处温暖,一点儿诙谐。于是乎就有了这么一个名字干脆响亮的绝妙去处。当然“酒家何处”并非只是失意者的问询。人生得意时,不也常金樽对月,在醉意中消融富贵荣华终成空的万古之愁?
我自己当然也有失意时分,只是那些小小得失成败的往事大都不值一提。不知为何,脑海里却有两幅失意者的形象,碰上了,就挥之不去。
一位是影片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1999)中的男主角雷斯特。他厌恶自己的工作,被事业型的妻子冷淡,与女儿隔阂已久,并且由于无法掩饰对女儿的同学安琪的爱意,而遭女儿鄙视。在世人的眼光里,他深陷中年危机,以任何标准来看都算不上一个成功的男人。人生失意如此,他却因为这份看似畸形的情欲,而挣脱了世俗的蕃篱。他发现了生活中其实无处不在的美,也许是活色生香,青春健美的肌体,也许是邻家男孩录下的随风起舞的槊料袋。他开始以自己的方式拥抱生活,甚至在死的时候,眼神中流露的是满足,而非绝望。
另一位是影片 Passion Play(2011)里的爵士乐手纳特。他生活落魄迷濫。卑微的生命即将在一声枪响中结束。而死亡临近时的幻觉把他带入了一场新的历险:他枪口余生,在沙漠边缘的马戏班里遇到长着一对翅膀的美丽女子莉丽(Megan Fox)。他们的命运自此交织,踏上了一段有关价值,信任,爱情的逃亡之旅。在影片最后,莉丽载着他飞越城镇,飞越山谷,在无边无际的幸福中,他看见了自己已经冷却僵硬的尸首。这并未真实发生的一切,原来只是濒死时的灵魂之旅。他灰暗寂寞的生命却因此获得一丝光亮,一声叹息。
这两部电影,前者影评极佳,各类大奖如探囊取物;而后者却恶评如潮。在我看来,两部电影勾勒的失意男人都绝非励志人物,但他们的生命由于对美的向往而变得有了意义,有了尊严。所以不要随便看轻你眼中失意的男人,生命的意义其实有万千可能。
2011. 9. 2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