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31, 2011

邂逅村上春树

周刊纽约客 (The New Yorker) 上的短篇小说一般不会让我失望。但偶尔也会碰到文字艰深,寓意深奥的作品,一旦半途而废后,就不大会再有从头拜读的兴致。最新的一期上刊登的是一篇译作,故事大约发生在现代的日本。随着流畅的文字,我很快就进入了故事的氛围当中,可奇怪的是,这种氛围似曾相识。等读到那一段关于乘客迷失在猫镇里的叙述时,眼前又浮现出类似于宫崎骏的"千里千寻"中的卡通景象, 这时候, 我已完全肯定这是一篇曾经读过的故事,只是一时想不起出处。一直等到故事完全顺着我记忆里的轨迹结束时,我才确定这些记忆中的重叠来自于两年前在北京机场随手买来的一本小说, 村上春树的 1Q84
纽约客上只有9 页纸的短篇节选自这部三部曲的小说。而1000余页的完整英译本, 要等到今年10月才出版。这可比我读到的中文译本要晚两年多。考虑到原版 2008 年才在日本问世,这是否也算中国速度的一个例子?当然,版权与译文质量不在讨论的范围之内。
村上春树是一位深受西方文化影响,早年想逃离,最后又回归日本文化传统的作家。他因为一部描述儿女情欲,小资情调的“挪威的森林”成为最走红的当代日本作家。他曾经说过:“写小说很有挑战,而讲故事却很享受。如果写小说如构筑森林,那么, 写短篇故事就如设计一座花园。”他的文字幽默, 深刻, 简洁的文字富有韵率, 充满想象力的细节描写常有图画般的质感。从两年前机场书店热销架上的中文译本, 到最近呼之欲出, 众人期待的英译版本,可见村上春树的作品同在东西方世界的影响力。

他是一位勤奋的作家。我很庆幸偶然撞入了他耕耘的花园和森林,那儿的景致不一般。
2011.8.31

Wednesday, August 24, 2011

震在午后

不知从何时起,日子便以星期为单位向前滚动,转眼间季节交替,然后又是新的一年。其实分分秒秒的绝对值并无改变,而时光投影在心间,却呈加速度地流逝,宛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逐渐在记忆里淡化成空白,只留下一些不知为何而突屼的片段,漂浮在回忆的河水上,让人不禁又弹响“逝者如斯,人生如梦”的老调。
这个将去而未去的夏天,又让我重温了许多关于炎热的记忆。知了的鸣叫,夏虫的飞舞;青绿转枯黄的草地,晴朗又无常的天空;晨露在阳光中蒸发,树影随夕阳被拉长。甚至还有久违的足球带来的欣快及疲惫。
然后就是这场地震。我被陷在座椅上,一直仰望天花板,三秒, 还是十秒,突如其来的眩晕强化了对时间的错觉。等置身于室外,汇合到穿戴整齐的人群中间, 面对毫发无损的建筑物, 我分明感觉到,大脑正对所有细节进行回放,编辑,意念的潮水钝化了对空间的触觉。
这场地震强度之大足以惊动千万人,但在破坏力上打了个仁慈的折扣。一场算不上劫难的午后历险,带给人兴奋的体验多于劫后余生的恐惧。它发生在一个云淡风轻的夏日,就如一场午后的雷雨,来去匆匆,在天地间几乎没有留下痕迹。
2011. 8. 23

A 5.8 magnitude earthquake in Virginia is felt in Maryland and many states in the east coast.It happened around 1:51 p.m. Tuesday.

Wednesday, August 10, 2011

文化快餐

管每周都去吃一次麦当劳,我从来没觉得文化快餐自己的读书习惯有什么联系。直到不久前因为孩子的一个提问,我才意到自己多年来的文化给养其实大都自文化快餐。孩子三年级Harry Porter,到在小学毕业了,睡还会常常翻看喜的章。一天他捧着书问道:“爸爸,候最喜欢读的小是什?”我的眼前顿时出一大箱小人连环画,而令我汗的是在儿时记忆里,居然就有完整地读过一本小这个记录保持到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才被一本大版的射雕英雄打破。
,我从小在文学上营养不良,无于博的境界,除了要归咎于文理分科导致的补给上的失衡外,也因为古今中外的典小都早已被改影,而且所有的畅销说几乎无一例外地,很快就有影版本。其茶不思地咀嚼名著,我可以选择只花十分之一或更少的时间,去欣赏浓缩后声色俱全影像。然有触动,回过头来找原著。印象最深的例子是一部近半个世纪前的电影: 一只知更 To kill a mockingbird1962)。大, 五年前,Netflix 得到"你可能会喜欢这部电影"的推荐,并非十分情愿地来这部黑白片,但即就被故事和派克的表演所吸引。之后才知道,影改于美国高中生耳熟能的同名典小。而且,派克本色出演的那位父兼律,不仅是慈和正的化身,也是他幕生涯里最为自豪的角色。生长在南方小镇的女作家 Harper Lee 于1960 发表了这部小说,初试啼声便成绝响。如今她已年届八旬,却不再有新的作品问世。几天前又一次捧起它,我在字里行间玩味文字的皮与智慧,似乎捕捉到了她挥洒自如的述中浑然天成的美。我甚至始明白酷爱写作的她,为至今不再发的作品:知更是一颗读者珍爱,至真至善至美的宝石,也是一座无法再逾越的高峰。不能容忍人们将她其他作品的怕一点的相平庸,与这典相联系
我得承知更是我在每天取的文化快餐里,偶尔才能上的美味。它就如一颗余味悠的橄。每我迷失在网络林,无法食或消化不良,我的味蕾就渴望橄香。就把篇不起眼的博文放上文化的祭for my sanity 在吐
810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