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20, 2011

纽约,纽约

有人说,纽约的生活不代表美国。也有人说,如果你爱一个人, 就送他去纽约;如果你恨他, 也送他去纽约。还有人说,随着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纽约的黄昏将至, 所有的辉煌将成为记忆。
曾多次透过飞机的弦窗俯瞰纽约,这是一座你可以敬而远观的城市。它包容世间万象,孕育万千可能,已至于任何形式的亲近之举,都已无法再改变你对它的了解,或增减它在你心中的份量。
好友一家常驱车去纽约。一个新年夜,他们穿过繁忙的百老汇大街。后座上的四岁男孩,突然打破车内的寂静:“我好喜欢纽约。有那么多高楼,还有头发长长的漂亮阿姨。”孩子的独白有趣地折射出纽约对不谙世事的男孩的原始魅力:雄伟的城市轮廓, 还有闪烁着异性柔美的街景。
当然,纽约的魅力远不止这些。在世界各地, 大写的NY是一个无须翻译,象征财富与自由的符号。作为一座兼容并蓄的大熔炉,它的呼吸与脉搏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城市更强劲。
许多电影和小说都以纽约为背景。电影“纯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 1993)的导演 Martin Scorsese,就生长在纽约。纽约厚重纷繁的往事是他创作的源泉,其中包括那部描述纽约早期历史,并把暴力美拍得令人窒息(a beautiful mess)的“纽约黑帮”(Gangs of New York2002)。
纯真年代的故事源于同名的小说。作者 Edith Wharton 1921年因为它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小说奖的女作家。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纽约,在第五大道周边生活的纽约精英们,衣食无忧,但仿佛有一道无形的网在束缚着他们的日常行为。那还是一个血统重于金钱,保守思想占绝对上锋的年代。一男两女三位主人公之间演绎了延续他们一生的三角之恋。其实类似的“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故事在哪儿都在发生, 而三位演员十分成功地塑造了各自的角色,表演血肉丰满,富有张力;影片画面唯美,是令人难忘的佳作。

Wharton 给这部小说取名为“纯真年代”,小说第一版的封面是写意青春浪漫的红色。在1920年出版时, 小说里作者曾经熟悉的纽约生活已渐渐远去。她怀旧的笔触,在时代巨变中急步向前的纽约人心中得到共鸣。近一个世纪过去了, 这部小说早已成为纽约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记录了那个优雅与荒诞并存的年代。它所描述的错失之痛, 残缺之憾打动了一代代的读者。故事的结尾,已经苍老的男人从纽约来到巴黎。在飞鸟来去的街角,他的思绪在回忆的时空里激荡,可他还是选择了怀念而不是相见。在他远去的蹒跚背影里, 是领悟后的平静和洒脱。
无数这样的人物故事汇成了纽约往事的大河。无论它的未来会怎样,独一无二的纽约,在聚焦它的文字与镜头下, 早已成为永远。